20世纪80年代的湘西自治州, “一穷二白”,农民人均年收入仅100多元,儿童失学率达60%,土地贫瘠,交通闭塞,生产生活十分落后。为了帮助乡亲们摆脱困境,石泽亮开启了猕猴桃项目研究。没有科研经费,他将自己的工资、财产作抵押,请亲友作担保,贷款5万元充当科研经费。功夫不负有心人,石泽亮精心培育的“米良一号”猕猴桃现在已经成为了湘西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不少家庭连温饱都成为问题。面对此情此景,土生土长的石泽亮许下心愿:“我是苗家的儿子,要为土家苗乡的脱贫致富做出贡献。”以后,他用行动实践着自己的诺言。
时间倒退到30年前。在这年春天,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主办了一次学术会议,一位学者在大会上介绍:风行欧美各国的新西兰吉维果“海沃德”,因香甜可口、营养丰富而被称为“水果之王”。其实它的祖先就是中国的野生猕猴桃,是新西兰人1904年从湖北采摘到之后繁育成功的。一听此言,不惑之年的吉首大学讲师石泽亮立即想到了湘西大山中那漫山遍野的野生猕猴桃,想到了山区村寨农民那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一股激情立即涌动在心间:“我要把家乡的野果选育成水果佳品,要让猕猴桃成为乡亲们的‘摇钱树’”!
(湖南米良猕猴桃苗)
回学校后,石泽亮以吉首大学生物系为依托,和教师刘泓、裴昌俊一起组建了课题组,开始了大湘西野生猕猴桃选优工作。吉大为课题组拨了2500元钱。石泽亮便将这些钱当作“报优”费,他先后到多个圩场集市张贴“告示”,谁能送来比鸡蛋大的猕猴桃,就给“报优”费。“一个野果能得10元钱,哪有这样的好事?”农民开始不相信。当一个农民真从石泽亮手中换回十几元钱后,“大个头猕猴桃值钱”的消息立即不胫而走,在不长的时间里,石泽亮他们收到了一大批个大味好的野果子。每收到一个野果子,石泽亮就要问从哪棵树上摘来的。接着,课题组的3位老师便跟踪去摘树上的猕猴桃。几个月来,石泽亮他们徒步行走在恶蛇毒虫出没的大山深处,每天三四十公里,钻刺蓬爬岩坎,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足迹留在自治州和怀化地区的13个县市的山山水水,先后从数千株雌雄野生猕猴桃中选出20多个优良植株。
湘西地处山区,交通闭塞。选种期间,石泽亮与课题组成员每天徒步在林间的羊肠小道上,行程30至40公里,有时还要冒着恶蛇、毒虫袭击的风险,钻刺蓬,爬岩坎。有些地方几十里没有一户人家,遇到这种情况,石泽亮和他的课题组成员只能忍饥挨饿,渴了喝上几口山泉水。前后4年,他三人跑遍了湘西自治州的8个县市,睛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不知走了多少山路,也不知湿透了多少衣裳,全凭一颗为湘西人民脱贫致富的赤子之心,先后从数千株野生猕猴桃中挑选出20多个优良植株。
石泽亮带领他的课题组成员在自己寻找野生良种的同时,又发动山区农民“报优”,并把“报优”的奖励办法通过乡村广为宣传。1982年10月,吉首大学米良农场的一个员工送来了一袋野生猕猴桃样品,最大的一个重127克。石泽亮对此又惊又喜。1983年5月和10月,他和裴昌俊先后去凤凰县米良乡东吉村找“报优”者龙在刚落实情况,并在生长点拍了照片,采回了植株。该优株寻到后,暂定名“8301”。
锲而不舍苦登攀
野生猕猴桃的资源调查与品种选优,仅仅是这项研究的开始。如何优中选优加以培育,如何克服野生品种的味酸,如何解决果子大小不一、产量不高等难题,便摆在了以石泽亮为首的课题组面前。当时的课题组既无科研经费,又无实验基地,从野外选回的品种只好在屋前屋后的空隙地种植、培管。1984年初,石泽亮到州科技局申请了500元的课题费,向吉大科研科申请了1500元的课题费,用这点钱建立了两亩面积的实验园,吉大猕猴桃研究所因此诞生。在实验园,石泽亮带领研究所的同志对品种进行对比实验,实行科学培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试验园猕猴桃即将开花结果的时刻,一场冰雹灾害突然袭来,将满园果树砸得遍体鳞伤。抚摸着那东倒西歪的果树,石泽亮顿时眼里升润、喉咙哽咽。“不能在冰雹灾害面前退缩!”他振作精神,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果园的修复工作中。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试验园的猕猴桃亩产2000公斤。经过科学培管的“8301”形成了米良一号、四号、五号三个品系。 1989年10月,由州科技局组织并主持的品种鉴定会,正式确定并宣布“米良一号”为优良品种。
“米良一号”认定为优良品种后,如何提升品质又成新的课题。石泽亮主动向吉大生物系和科技处汇报猕猴桃研究的进展情况与后续打算,壮着胆子请求领导给课题组贷款5万元,将自己作为贷款的责任人。5万元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按石泽亮的工资收入要20年才能还清。而此时课题组的其他两位成员因为另有安排,已无暇顾及米良一号的深入研究。面对还贷的压力和研究人员缺少的现状,石泽亮毅然决然地承担起“米良一号”的后续研究、推广任务,锲而不舍,迎难而上,苦苦探索。
有耕耘就有收获。在1992年2月召开的全国猕猴桃基地品种评鉴会上,“米良一号”力压群芳,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希望之光”奖。1995年经过中科院罗家云博士等多位专家鉴定,确认“米良一号”的口感、果形,维生素、氨基酸含量,耐贮性、种植的适应性等多项指标均优于国际著名品牌《海沃德》。“米良一号”的提质,为湘西土家苗乡猕猴桃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成绩面前,石泽亮没有停步。他的目标是在满70岁之前再培育一个各项指标均超过世界现代水平的“中华猕猴桃”新品种。在吉首大学领导和“老爹公司”的支持下,他又组建了新的攻关科研队伍,自己以身作则战斗在第一线。经过8年的努力,一是完成了湘西猕猴桃早、中、晚熟品种配套的研究,解决了猕猴桃的供需矛盾;二是高抗性猕猴桃组合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如今,这些成果已在永顺县石堤镇、凤凰县阿拉镇、吉首市寨阳乡推广,面积上千亩。
造福人民不言悔
石泽亮懂得,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造福人民和社会。他把这一认识,变成了自己继续奋进的方向和目标。
“米良一号”问世时,石泽亮已年过半百。为了推广种植,他跋山涉水,穿梭在龙山、永顺、凤凰三县的基地上,走村入寨为果农宣讲猕猴桃的种植、培管科学知识,经他掊训的农民已超过1万人次。他还自掏腰包编写印刷猕猴桃栽培技术资料1万多份,亲自送到农民手中。他风里来雨里去,坐的是班车、货车、拖拉机,走的是崎岖山路。有人问他:“石教授,您已满头银发,这样付出,图个啥?”石泽亮笑答:“我不图啥。猕猴桃产业发展起来了,老百姓因此富起来了,我才心安理得。”
猕猴桃产业着实造福了湘西土家苗乡的人民群众。1993年,石泽亮在凤凰县廖家桥菖蒲墉村办的试验基地,第一年栽种“米良一号”猕猴桃600亩,第二年挂果,第三年最高亩产2000公斤。基地的示范作用推动了凤凰县猕猴桃生产的大发展,县领导把种植猕猴桃作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永顺县松柏乡陈家村等许多贫困村,通过发展猕猴桃产业,一跃成为富裕村。
从石泽亮教授质朴的言语中,人们可以窥视到他的初衷。“我个人清贫点没关系,只要失学的孩童能上学,乡亲们能富裕起来,便是我最大的欣慰,也是我的人生一大追求。”“让贫困农户富起来是我最大的心愿。”当“米良一号”猕猴桃不适宜在低洼地段种植的缺点暴露出来以后,为了避免农民的损失,石泽亮与课题组成员又开发出了高抗性猕猴桃品种“中华贝目”,让低洼地段也能盛产美味猕猴桃。石泽亮同志心系民众,服务民众的高尚品质,老骥伏枥、锲而不舍、认真严谨的求实态度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生活在石泽亮身边的我们,应当以他为榜样,老有所为,让晚年生活过得更充实而多彩。
湘西自治州随着10多万亩猕猴桃的推广种植,数十万果农因此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告别了贫穷。许多种植猕猴桃的农户,建起了楼房,买来汽车、彩电,用上了手机。因为猕猴桃的大面积种植,深加工企业“老爹公司”应运而生,延伸了猕猴桃的产业链。“老爹公司”生产的数十个猕猴桃深加工系列产品,走出了湘西,走出了湖南,走向了全国。为支撑起一项支柱产业呕心沥血、忙到头发白了的石泽亮,被湘西土家苗乡的干部群众尊称为“财神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