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来的客人?哈哈哈,欢迎欢迎。”
随着急促脚步声,腮上带着高原红的僜人阿珍风风火火出现在客厅门口。
抱着孩子的阿珍妈妈客气地邀请我们在长长的沙发上入座。
(西藏魅力金果猕猴桃)
白色毛衣、黑色外套,运动鞋,随意束起的长发,27岁的阿珍小巧玲珑,干练利索,不笑不说话,笑声清脆,很有感染力。
初冬时节,西藏林芝市察隅县下察隅镇夏尼村。
11月的阳光明媚地洒落在阿珍家院子里,两层整洁的楼房,棚架上累累的南瓜,走廊上悠闲自在的鸡狗,远处的绵绵雪山,一派祥和的“西藏江南”景象。
(西藏猕猴桃)
阿珍家客厅茶几上,放着两盘水果,一盘是红心猕猴桃,鸡蛋大小;一盘是黄心猕猴桃,香梨大小。
“尝尝吧,味道好得很。”
阿珍熟练地削好阳光金果猕猴桃,热情地塞到我们手上。
(猕猴桃花粉)
咬一口,又软又甜!
阿珍个头不高,打小就被夏尼村老人们笑话记性不好,可如今五六年下来,她对猕猴桃种植却烂熟于心,不仅靠着猕猴桃种植实现小康,更是在不久前举行的察隅县首届“桃王争霸赛”上脱颖而出,带着黄心猕猴桃一举夺得“桃王”美誉。
(西藏察隅猕猴桃)
“我更喜欢红心的,口感更好。”
“要不是因为热销只剩了一些小个的,保不准能获得双‘桃王’呢。”
双眼皮的阿珍说着就笑了起来,银铃般笑声在宽敞的农家院子里飞扬。
玉米和桃
阿珍是僜人,夏尼村是个搬来的村庄。
(猕猴桃花粉)
僜人,是我国人口较少族群,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目前只有1600多人。新中国成立前,僜人还在藏东南深山密林里过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部落生活。20世纪60年代,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僜人迁居到了河谷台地,如今主要分布在察隅县上察隅镇、下察隅镇的新村、夏尼村等地,过上现代生活。
(西藏察隅猕猴桃)
雪山环抱,贡日嘎布曲缓缓流淌,坐落在河谷地带的夏尼村犹如世外桃源。一栋栋民居错落有致,一条条巷道整洁有序。晾晒谷物、采摘猕猴桃……各家院子里,满是收获的喜悦。
(丰产的阳光金果G3猕猴桃果园)
雪域高原,原本没有猕猴桃。阿珍和猕猴桃的故事,还要从十年前说起。
几十年前,僜人族群以水稻和玉米种植为生。十年前,察隅县决定打造一批特色农牧业,提高农牧民收入。来自四川雅安的郑天成——如今的察隅县兴农猕猴桃有限公司总经理,从中察觉到机会,于是选择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夏尼村承包20亩地试种猕猴桃,埋下产业“种子”。
(西藏察隅猕猴桃)
试种是一次冒险,村民们选择观望。村委副主任胡胡龙对当时情景记忆犹新,全村43户村民,只有村支书跟着种了2亩。毕竟猕猴桃要3年挂果后才有收益,老百姓短时间接受不了,多数选择将田地流转给郑天成,每年收取每亩1200元的土地流转补偿。
(西藏察隅猕猴桃苗)
阿珍家也不例外。
那一年,18岁的阿珍选择到郑天成的猕猴桃基地务工。阿珍打小身子就弱,时不时感冒发烧,初中时更因一场大病面临手术,也因此没有再继续求学。不过,务工经历却让她与猕猴桃结下了缘分。
几年时间里,郑天成先后引进多个猕猴桃品种,最终培育出品质、口感均为上乘的猕猴桃,察隅猕猴桃也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最初20亩猕猴桃基地,渐渐发展到一千余亩规模。
(西藏猕猴桃)
看到猕猴桃基地成片扩大,看到村支书两亩地种猕猴桃赚了1万多元,对比种玉米顶多2000元的收益,村民们动心了。
玉米?还是桃?
权衡之后,阿珍也做出了选择。
“桃王”
在老夏尼村,阿珍家的猕猴桃园有25亩。
“25亩园子连成一片,看不到尾巴。”阿珍说,平日里果园主要是她和父母一起打理,忙时请小工。
时间回到2016年,那时的25亩地里还都种着玉米。
虽然说服了家人改种猕猴桃,但看着已长到半米高的玉米,阿珍不忍砍去,自作主张在玉米地里种起猕猴桃,结果可想而知:两种作物互相影响,都不能好好生长。
(西藏猕猴桃)
自助者,天助之。
深圳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组进驻察隅后,决定将猕猴桃产业作为重点扶持项目,探索“种植大户企业+基地+农户”帮扶模式,并在夏尼村建立猕猴桃种植技术培训基地。之后,深圳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接过接力棒,组织专家实地考察指导,改良猕猴桃品种,提升种植户技术水平。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自己种植之后,阿珍这才了解到,猕猴桃侍弄起来,比种玉米水稻要“麻烦”得多:二月份要搭架剪枝,每棵树都要逐一修剪;三四月花开季节,猕猴桃雌雄异株,一棵树两三百朵花,要收集花粉进行人工授粉;待到结出果子,又要进行疏果、防虫害处理,等果子长到拇指大小时候,还要一个个套上袋子;九月份果子成型后,开始测糖分,之后才进入收获期……
就这样一步步探索一点点积累,阿珍像照顾婴儿一样呵护着树苗,慢慢成长为一名猕猴桃种植能手。如今提起果树一年四季养护常识,她都是张口就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阿珍家的猕猴桃树顺利挂了果,当年收入就有10万元。去年,由于雨季影响,猕猴桃产量低,收入只有7万元,但销路不愁。今年,果园又迎来大丰收,产量、收入比往年都高。
丰收时节,10月30日,察隅县举办了首届“桃王争霸赛”。
这一天,阿珍带着单个约5两重的黄心猕猴桃,来到下察隅镇民俗文化广场。经过激烈角逐,农业专家对参赛产品重量、大小、糖度、口感等进行综合评比后,最终评定5号产品夺冠。
“桃王”5号,来自阿珍。
“喊5号的时候,我在广场上根本没听见,他们就说是不是叫你啊。后来颁奖时,叫我的名字,我跑过去才知道真的是我。”
阿珍爽朗地笑了起来。这笑声,是自信,更是自豪。
雪山的那一边
贡日嘎布曲昼夜不息,雪山融水浇灌了河谷沃野,也浇灌了夏尼村的希望。这里见证了僜人族群走出山林的一步千年,也见证了阿珍和乡亲们越来越好的幸福生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昔日贫困落后的边境村落,早已翻天覆地,换了人间。
阿珍说,种植猕猴桃以来,让她和村里人最引以为傲的事,就是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带来的满足感。
从果园务工到自学种植,阿珍的经历发挥着示范带动作用,吸引越来越多村民学习技术、增收致富。
“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借助外力、发挥内力,发展产业、创造生活。”深圳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组长、察隅县委常务副书记刘珍春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发展阶段,援藏工作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充分激发当地发展内生动力。阿珍种植猕猴桃的故事,就是“输血”变“造血”、产业谋长远的典范。
行走夏尼村,令人欣喜的是,十年前种下的猕猴桃,已蔚然成林,成了当地百姓的“黄金果”。
目前,察隅县猕猴桃种植面积3000多亩,年产量约60万斤,预计未来可达400万斤规模。围绕销售短板,深圳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积极对接线上线下水果批发及零售企业,帮助察隅猕猴桃花粉扩大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
“雪域高原猕猴桃,冰清玉洁好味道。”去年12月,深圳海吉星消费帮扶中心,阿珍身穿红色土布筒裙,手捧阳光金果猕猴桃,推介时还略带紧张。那是她第一次带着猕猴桃离开家乡。阿珍有一个梦想:把猕猴桃卖到雪山的那一边,卖到全国各地,最好能卖到国外去。
如今,梦想越来越接近现实。
夺得“桃王”桂冠,阿珍已是网络“红人”。订单源源不断,生活更加忙碌,她的朋友圈频频更新,每天采摘、装箱、发货,往往一忙就到天黑。
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徐徐铺展,阿珍种桃的故事还在继续。
她说,现在正学习种植黄桃、百香果,还打算开一家农家乐,把僜人传统“手抓饭”发扬光大。
“不不不,阿珍农家乐计划已经开始,鱼塘建好养上鱼了,建房材料也在准备中。”驻村工作队队长逯晓霞忍不住插话。
阿珍哈哈哈笑了,眼睛笑成了弯月。
灶膛里,炉火正旺。
阿珍妈妈又添了几块木柴,火苗升腾,红彤彤的,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