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猕猴桃科技与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对策 作者:陈庆红 张蕾 罗轩 高磊 白福玺
猕猴桃产业是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兴产业。目前,全世界猕猴桃种植面积约420万亩、总产量约350万t;中国约360万亩、总产量约260万t,其中陕西省猕猴桃种植面积约110万亩、总产量约130万t。近年来,湖北省猕猴桃产业发展迅速,2019年全省猕猴桃种植面积约22万亩,产量约10万t,主栽品种主要有‘金魁’‘海沃德’‘金桃’和‘红阳’,其中‘金魁’约占60%,主要产区为恩施州的建始、宜昌、十堰、黄冈、襄阳、随州、咸宁、赤壁和通山等市县。湖北是世界猕猴桃产业的起源地,具有发展猕猴桃产业的独特优势。
(猕猴桃新闻采访)
1 湖北省猕猴桃科技发展概况
1.1 鄂西山区是世界猕猴桃产业的发源地
1904年,新西兰女教师伊莎贝尔·弗雷瑟(Isabel Fraser)从当时在宜昌地区的英国著名植物采集家威尔逊(ErnestH. Wilson)处获得小袋猕猴桃种子,使其成为了世界猕猴桃产业的发端。至今,占全世界猕猴桃栽培面积75%左右的‘海沃德’(Hayward)品种及仍然被广泛栽培的‘布鲁诺’(Bruno)和其他品种,如‘艾利森’(Allison)等新西兰的早期商业栽培品种均选自于这一小袋种子(Ferguson et al.,1990)。
1980年,由湖北省农科院果茶所牵头,组成由省果茶所、华中农学院、中科院武汉植物所等单位共同组成的调查队,在当时的恩施、郧阳、宜昌、襄阳、咸宁、黄冈、孝感及荆州的钟祥、京山、荆门及松滋等地区进行猕猴桃资源调查。当时全省的8个地区,除江汉平原未见猕猴桃分布外,在海拔100m以上的山地都可见到,全省60%以的县均有分布,总产量在2.5万t以上,其中鄂西山区占80%以上,共发现全省猕猴桃属植物共13种及8个变种。
(湖北猕猴桃企业家)
1.2 种质创新等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湖北省农科院果茶所为国内最早从事猕猴桃研究的单位,从1978-2020年近40年来坚持不间断从事猕猴桃研究与应用,并率先在国内开展猕猴桃实生驯化育种,选育出了6个猕猴桃品种并通过了品种审定,其中3个获国家级品种审定,5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3个品种先后转让给美国、意大利,现在正向欧盟各国、新西兰、日本、韩国、南非、智利等推广。
(到武汉植物园品尝猕猴桃)
研究成果先后获省市科技奖8项,其中湖北省科技成果奖二等奖4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由湖北省农科院果茶所陈庆红研究员代表中国代表参与修订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国际标准《TG/98/7 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ests for distinctness, uniformity and stability-Kiwifruit》。
由张蕾博士为第一作者、湖北省农科院果茶所为第一单位参加了世界猕猴桃基因组计划,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2013年10月)。
由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和湖北省农科院果茶所共同在武汉建成了农业农村部“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2016年通过了湖北省农业厅组织的农业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已收集保存猕猴桃属植物75个种和变种中的61个种(含变种或变型),1000份资源材料和国内外商业栽培品种(系)110个,40个组合的3万多株种间和种内杂交群体,形成了中国猕猴桃种质资源保存体系。
(猕猴桃冬季修剪)
2 湖北省猕猴桃产业发展概况及存在主要问题
2.1 初见成效的阶段
1983年9月16日,湖北省科委成立了由湖北省果茶所、华中农业大学和中科院武汉植物所等主要单位组成的“湖北省猕猴桃资源开发利用协作组”,由张力田同志担任协作组组长,主攻野生资源转家生、野生资源保护及利用、新品种选育、高产栽培、良种苗木基地建设及系列产品开发等技术难关。从1984年开始,省科委将这些课题列入了湖北省科技重点攻关计划,并将资源集中及条件、基础较好的蒲圻、通山、嘉鱼和咸丰等县的有关项目列入了全国“星火计划”。以上4县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中国猕猴桃生产基地。
(阳光金果G3猕猴桃)
2.2 育种和产业技术成熟阶段
湖北省农科院果茶所“立足湖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先后参加了“七五”“八五”和“九五”农业农村部猕猴桃重点攻关项目“猕猴桃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十五”国家“863”猕猴桃研究项目。“建始猕猴桃”“赤壁猕猴桃”和“宜昌猕猴桃”等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目前,湖北省从事猕猴桃生产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及工商户约300家,其中恩施州建始县工商注册的从事猕猴桃种植公司、专业合作社及工商户达56家。
(湖北红心猕猴桃收获)
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种植户盲目引种和发展,导致品种混乱,造成溃疡病及根结线虫病等病虫害发生严重。
二是缺乏产业区域规划与布局,有些产区盲目照搬国内其他产区的栽培模式和技术,缺乏适宜湖北省栽培模式和产业化栽培技术,栽培管理粗放。
三是湖北省猕猴桃产业从技术研究、栽培、采后到市场之间没有形成紧密而有效的链条,产业化组织程度低,产业整体效益低,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影响较小。
虽然湖北省的猕猴桃研究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梅雨期雨水过多、夏季高温干旱持续时间长,再加上湖北省的农业主导产业粮、棉、油、肉、蛋、水产和菜蓝子等产业优势更强,猕猴桃产业不关乎民生发展,致使相关部门对猕猴桃科研及产业基本上没有投入,并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造成湖北省猕猴桃产业块头较小、产业发展缓慢。这些都是湖北省猕猴桃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湖北猕猴桃采摘选果)
3 湖北省猕猴桃科技与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对策
3.1 组建猕猴桃科技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联盟定位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一级:主管部门国家农业农村部,依托单位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家猕猴桃科技创新联盟(二级:依托单位为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下属的三级创新联盟(依托单位是湖北省农科院果茶所),由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有关科研单位,以及从事猕猴桃研究的高校及部分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共同参与,致力于提升湖北猕猴桃品质以及重大病虫害防控等关键技术,是开展猕猴桃科技与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与转化应用的非法人合作组织。
联盟主要根据目前湖北猕猴桃产业中存在的果实品质较差、市场竞争力弱、生产中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等问题,围绕品质提升以及重大病虫害防控等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协作创新,围绕市场需求,建立起包括科研、企业、政府、种植户在内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通过共享、分工、协作、创新,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发展产业化,提升湖北猕猴桃市场竞争力,实现“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的发展目标。
(湖北猕猴桃果园价格多少钱一斤)
3.2 建立猴桃产业技术体系
湖北省近期的工作重点应为品种区划、抗性砧木筛选、容器苗培育、建园规范等,实现适地适栽、发挥品种最大潜力;通过改善授粉、控制负载量、环剥、适时采收、果实分级和冷链贮运等标准化花果管理,实现猕猴桃品质提升;研究制定溃疡病、介壳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规范,利用农艺措施、安全用药和保护设施等综合措施控制溃疡病等的发生和流行。
一是通过政府引导和管理,重点解决猕猴桃产业发展过程中盲目引种等种苗杂乱混乱局面,在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和产区建立湖北省猕猴桃产业采穗圃,建设猕猴桃种苗无病毒快繁体系,为湖北省猕猴桃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组织有关地市农科院进行熟期“早中晚”果肉颜色“红黄绿”合理搭配,在不同区域开展品种区域试验,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
(湖北猕猴桃田间管理)
三是进行猕猴桃栽培模式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制定各主栽品种的生产技术标准,研发绿色安全、省力、提质增效的技术,在果园土壤管理、水肥高效利用及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示范与推广应用。
四是贮运保鲜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重点研究新型保鲜剂的科学使用,制定科学的采收、保鲜、储运等产业技术标准,提高产业贮藏保鲜的水平。
五是猕猴桃果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研究与推广。通过科学花果管理、减施化肥和农药,禁止滥用果实膨大剂、化学保鲜剂及果实早采等措施,全面提湖北省猕猴桃果品质量。
六是猕猴桃重大病虫牙及气象灾害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重点研究猕猴桃溃疡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措施,攻克溃疡病对猕猴桃产业造成的重大影响。
(湖北猕猴桃田间管理)
七是“物联网+猕猴桃”产业提升技术研究与推广。研究物联网在猕猴桃生产和质量安全追溯技术上的应用,促进精准生产、现代物流、质量安全追溯和电子商务的融合,支持企业创名优品牌。
总之、猕猴桃是湖北省特色水果,数量扩张容易,质量提升有难度,产业的提质增效是湖北省猕猴桃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湖北猕猴桃产业技术建立,加快成果转化,依靠科技创新,促进湖北省猕猴桃花粉科技与产业技术转型升级。
通过省有关部门单位引导,到2025年,湖北省猕猴桃产业基地规模达到50万亩,年产量达到50万t,实现累计综合产值超过100亿元。
(猕猴桃制花粉)
▲东红猕猴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