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农业更有奔头。”在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长塘镇阳天嶂果场,迎来猕猴桃丰收的果场主人林水生,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硬是在曾经人迹罕至的山上开辟出一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禾下乘凉不是梦,在和平县彭寨镇连片打造的水稻基地,引进的有机超级稻“身高”可以达到2米,昔日撂荒地变成了“粮仓”,更可持续带动附近村民增收致富。
乡村要振兴,因村制宜发展富民产业是关键。在探索乡村产业振兴道路上,和平县积极探索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乡亲们的好光景越来越好。
(猕猴桃花粉)
长塘镇 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种出“绿色”猕猴桃
“累了,渴了,(吃)黄金果猕猴桃”“深圳客人回家探亲来园摘果”“翠玉猕猴桃熟了,大家手快哟”……打开林水生的朋友圈,可以感受到他累并快乐着的丰收喜悦之情。
(东红猕猴桃)
“猕猴桃上市后,回头客很多,有人不到一个月买了十次。”在和平县长塘镇暖水村阳天嶂果场,林水生告诉新快报记者,他认为搞农业更有奔头,在海拔三四百米的阳天嶂种植了100多亩红阳猕猴桃、翠玉猕猴桃、阳光金果G3猕猴桃等高优品种猕猴桃,“去年开始挂果,摘了五六万斤。”在果场务工的附近村民黄大姐笑着说,“老板对我们很好,干一天活有100多元。”
(新西兰阳光金果)
“今年,钟(志坚)县长请了北京的专家给我们支招,还给我们提供了一批有机肥。今年猕猴桃个头更大,更甜。”站在挂满果实的果树下,林水生说,果场坚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今年还搭了防虫网,有效防止病虫害。2020年,这家果场的红心猕猴桃已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广东猕猴桃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2020年,为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创新力、竞争力,努力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和平县整合省市涉农资金100万元,对新认定国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和示范家庭农场进行奖补,被认定为“广东省示范家庭农场”的阳天嶂果场获奖补3万元。
▲广东猕猴桃
长塘镇农业农村办公室负责人徐效振说,为了支持阳天嶂果场更好地发展,长塘镇争取了一笔资金,修好了通往果场的上山道路,并准备帮助阳天嶂果场申请广东省“一村一品”项目,进一步发挥果场的示范带动作用。目前,长塘镇规划建设新的农贸市场,计划在市场内打造农产品物流中心,有效降低农产品“出山”的成本,帮助广大农户持续增加收入。
(猕猴桃花粉)
彭寨镇 荒地种上巨型水稻 “禾下乘凉”不是梦
在积极培育本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和平县结合实际,大力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其中,落户和平县彭寨镇的“一带一路和平粮仓彭寨基地”,今年8月初已经试种了100亩的巨型水稻,为了不耽误农时,前后仅用了8天时间,体现了“和平速度”。
(红心猕猴桃价格)
新快报记者从彭寨镇了解到,今年,彭寨镇引进深圳市中能建生态环境产业有限公司(简称“中能建”),采用“公司+合作股份公司+农户”的模式,以巨型水稻种植为基础,规划建设种植与养殖基地、农产品加工厂、博览馆以及农业文化旅游园等,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文旅综合体。在水稻种植基地现场,撂荒地经过复耕复种,稻田仿佛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毯”。
(红心猕猴桃苗木)
“我们的有机超级稻植株高达2米,把禾下乘凉梦变成了现实。”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随着项目落地,公司把先进技术、智能设备乃至市场带到田间地头,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实现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可以有效降低成本,畅通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成立合作公司,让所有村民都能参与进来,我们也愿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起成长,走向共同富裕。”
驻彭寨镇帮扶工作队队长初成浩表示,下一步,驻镇工作队将协助彭寨镇,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对全镇各村持续深入开展调研,进一步摸清“家底”,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壮大镇村经济。目前,驻镇工作队积极配合中能建做好产业规划,对马塘片区的兴隆村、土厘村、马塘村进行整体开发、连片打造,争取把马塘片区打造成猕猴桃花粉乡村振兴的一个亮点。
(贵州红心猕猴桃)
秀河畲族村 贫困村变示范村 大兴产业忙振兴
“8月17日,驻镇工作队前往秀河村开展调研……村集体打造秀河畲族村农产品品牌,成功推出畲乡茶油、鸡、鸡蛋、藏香猪、百香果、农家米、莲子等系列产品为村民增收。”从曾经的省定贫困村到村美民富的示范村,长塘镇秀河畲族村变化之大,给驻镇帮扶工作队队长张立留下了深刻印象。
工作队由深圳市发改委牵头,联合深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福田区华富街道及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深圳分公司组成。“乡村要真正活起来,产业必须先旺起来。”队长张立说,他们对全镇各村情况尤其是乡村产业发展了解越多,他们的底气和信心就越足。
“我们从去年开始种植莲子,先试种30亩,今年种了150亩。”村民朱俊明牵头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30多户农户加入,在扩大莲子种植的同时,合作社购置了剥壳机、去皮机、烘干机等加工设备,“由合作社负责收购、加工,然后卖给企业,销售渠道比较稳定,一亩纯收入2000多元。”
“今年第一批肉鸡出栏,收入约有18万元。”在秀河畲族村肉鸡养殖基地,村党支部书记朱军越说,听着音乐长大的肉鸡,一年出栏约22万羽,年收入50万元左右。在基地务工的脱贫户,每人每月收入3000多元。除了养肉鸡、种莲子,村里还发展了淡水鱼、藏香猪、百香果、高山油茶等特色种养产业。“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应该超过60万元。”
“长塘是个好地方。”张立说,以秀河畲族村为例,驻镇工作队就农业产业链塑造、品牌建设及结合畲族文化、“红色盐站”旅游开发等问题与村委进行了深入探讨,初步形成了从种植、采摘、深加工的产业流程标准控制,到引入权威检测机构认证,再到打造品牌文化,借助旅游产业加大推广的全流程并重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