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红阳猕猴桃亩产超过5000斤的奇迹,此人究竟是谁?!
▲红心猕猴桃苗
▲猕猴桃施肥灌溉
▲猕猴桃夏季管理
▲sungold g3 kiwi orchard
▲阳光金果猕猴桃夏季管理
https://www.mihoutao.biz/
千百年来,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更是农民的命根子。土肥专家李巍认为,要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尽管有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工业和务工经商等多种渠道,但,最根本的手段还是在土地上做好发展高效农业这篇大文章。为此,他二十几年来坚持潜心研发、推广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精准改良修复土壤,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增效,让广大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并且有了明显的成效。
2006年以来,他在引进推广中国农科院和中国农业大学先进生物有机肥与复合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过程中,自己探索研发了一套成熟的生物有机肥发酵技术。他还研发了利用微生物技术成果快速低成本改造土壤技术,建立了完整的技术服务平台,其研发的精准改造土壤修复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此外,他自主研发的新型多元速效长效“戎军碳溶”有机肥,解决了有机肥缓效低效的问题,填补了国家有机肥生产技术上的空白,开创了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先例。上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在全国多地应用,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四川省内和国内十几个省区上百个市县推广实施,施用面积达40万亩,平均每亩增收1至3万元,近10万户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热心“三农”,精心研发,走发展绿色农业之路
1954年生于重庆的李巍,与许多共和国同龄人一样,经历了文革“十年动乱”和“上山下乡”运动。1978年考入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毕业后在党政机关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1984年,在川南的内江市开办成人教育,在政府机关办起了电大班,为在职人员开启了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大门,为当地各行各业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1996年,受改革开放大潮的影响,思想活跃的李巍,为救活一个濒临倒闭的生物有机肥生产企业,他脱离自己熟悉的机关和人文科学领域,转行开始研究微生物发酵技术和生物有机肥生产工艺。为此,他毅然辞掉国家公务员身份,扔掉了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开始了他自主研发土壤改良技术的人生历程。
李巍的父母在内江乃至四川省都是知名的文化人。他虽然不是农民,但有过知青经历的他十分关心“三农”问题。他经常说:“爱农村,农村要变得可爱;爱农民,农民要变得富有;爱农业,农业要有钱可赚。”他的这些话充满了对“三农”的感情。他还说:“从2004年到2018年,连续十五年中央都下发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可见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习主席专门作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更表明了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态度和决心。”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克服各种困难,刻苦研发推广生物肥料生产技术,帮助广大农民通过科学种植和辛勤劳动尽快富裕起来,让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真正深入人心,落到实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向书本学习,自学大学有关土壤、肥料、植物营养的教材和相关理论书籍;向专家学习,向驰名中外的农业微生物专家、中国农科院的海伟力博士以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著名农业微生物腐解专家崔宗均等一批知名专家请教;向种植业的行家里手学习,他广交田间种田高手,向蒲江农民邓万仪学习果树田间物理管理,向都江堰农民杨金明学习田间物理除草法,向江油某生产企业学习电解水杀虫灭菌法等等。在学习、研发、推广的过程中,他反复试验,终于成功研发出了生物有机肥发酵技术、精准改造土壤技术和“戎军碳溶”有机肥等一系列成果,填补了国内这个领域的多项空白。
勇于实践,精心指导,走发展高效农业之路
李巍在研发推广生物有机肥的过程中,精选课题,精心指导,与生产企业和农户精诚合作,较快地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达到了土壤肥力持续提升,农作物优质高产、增收、增效的目标。
早在2011年,四川省都江堰红阳猕猴桃生产基地,通过引进李巍的土肥技术,采用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料配方,精准改造土壤技术,减施化肥45%,进行优质高产示范。红阳猕猴桃产量由原来亩产不足1000斤迅速提高到3000斤以上,最高亩产达到5130斤。大幅度的增产带来了大幅度的增收,过去猕猴桃亩产收入不到1万元,现在普遍达到亩产3万多元,最高亩产达到6万多元。四川红阳猕猴桃产业从此走上了稳定高效发展之路,成为国内第一品牌。红阳猕猴桃的增产增收,不仅带动了四川其他种植基地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水果种植产业陆续采用生物有机肥改造土壤技术,成都市水果产区土壤有机质每年增加0.1%—0.2%,产品品质不断提高,果农收益也逐年增加,其中蒲江、眉山等地柑橘种植基地普遍达到了亩产4至6万元的收益。
李巍的科研成果还有减肥增效技术,即使用少量特定的物质或矿源材料与化肥配施,将无机养分利用率提高到60%左右,减少化肥使用量45%以上,达到增产、提质、增收的目标。2012年,他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的专家合作,联合多家国内有机肥生产企业,共同推广复合微生物肥料一对一替代复合肥实施方案,减少化肥使用量45%以上,实现了减低生产成本,持续增产增收的目标。目前,该项技术已在粮油作物、蔬菜、茶叶、中药材等各种农作物种植上产生显著效果,产量普遍提高20%至50%,品质达绿色食品标志,部分产品已经进入国际市场。
2013年,李巍与农民种植奇才邓万仪合作,研发出用水调节无机养分浓度,在未经施用有机肥等改造措施的贫瘠土地上保持土壤持续供肥力,增强作物持续生长能力的自主创新技术。将无机养分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作物增产增收,为减低成本、有效改造低质土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水肥一体技术应用提供了量化标准。
2014年,李巍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耕地单位生产力,提出亩产收益达到5万元的目标。他一方面研究提高农产品品质的配肥技术,另一方面研究特色农产品的品牌,筛选种植项目,与种植户共同研讨品牌销售问题。在猕猴桃、柑橘、葡萄、蔬菜、茶叶等作物上逐步推广,产品销售单价普遍提高15%-30%,部分农作物亩产收益达到5万元以上。
2015年以来,他开始专注寻找年均亩产收益10万元的种植项目。与科技创新怪才吴福成合作,将微生物改造土壤技术与中草药专用有机肥创新技术结合,创立了国内独有的重楼(中草药)种植土肥技术。经在四川青城山连续三年的小区试验,将市场奇缺的、十分难种的名贵中草药材重楼,提高了持续生长能力,产量翻番,采收期提前一年,亩产值年均达到30万元以上。目前,已在云南白药集团瑞丽重楼生产基地、四川青城山等地示范推广该技术。
作为土肥专家的李巍对食品安全问题感同身受。特别是在研发、推广土肥技术,零距离关注“三农”的实践中,让他对日趋恶化的土壤状况有着强烈的担忧:过多施用化肥和农药的土壤已经严重拖累了农户产品的价格和市场。土壤恶化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农业生产的短板,制约着整个农业的发展。他概括了中国土壤的现状:一是瘦、二是病。他认为改良土壤已迫在眉睫。经过几年的努力,2017年,李巍敢于进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大胆尝试,又研发出了利用畜禽粪与其他农业有机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富含可溶性碳养分的“戎军碳溶有机肥”。经过一年的小区试验,不用化肥,单独施用,成效显著,作物产量提高10%至30%,而肥料成本普遍降低20%。现在正在集成国内创新技术成果,进行不用化肥,不用农药达到优质高产,持续培肥地力的技术推广。由于李巍在研发、指导土壤改良方面成果显著,被北京市中策科技创新驱动研究院聘为副院长。
不为名利,殚精竭力,走服务农民致富之路
现年64岁的李巍是大学本科毕业生,他在文学、政治理论、绘画、体育、教育、科研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是一位多方位的高素质人才。但从他外观上看,黝黑的面孔、敦实的身材、朴实的穿戴,却像一位地道的农民,这是多年在农村摸爬滚打所留下的岁月痕迹。
从事研发推广微生物肥料技术以来,当年当过知青的李巍怀着一颗赤诚炽热的心,奔波、耕耘在四川以及外省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四川省大多数地区和市县,包括云贵两省的广大农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人们介绍说,李巍常年奔波于农村和生产企业之间,平均每天行程一百多公里。按这个里程计算,一年行程4万公里,20年就达80万公里,可以绕地球10圈。为了让农民在土地上脱贫、富裕起来,他扛着锄头去乡村,带着技术下田间,传播技艺入农户,常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广大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人们评价他说,“李巍是农民公认的最接地气的土肥专家”。正是他这种执着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身体力行,勇于实践的韧劲,因此受到了农民的喜爱和企业的欢迎,也与许多这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处成了知心朋友。据他的朋友、同事、企业家和农民介绍,李巍这些年来,常年抛家舍业,工作生活在农村,每年360天除春节回家外,有320天工作在农村或实验基地,每月也只能休息1至2天。
例如他在地处大凉山的会东县用自主研发的中草药专用肥种植名贵中药材——重楼,连续几天几夜没有休息。当时那里的条件非常艰苦,每天要爬山十多公里,连续工作一个多星期,衣服破了没时间换。种植重楼时间性要求非常高,可能晚栽半天就不一定能成活,他就和农民一起在山上用三块石头架一口锅自己做饭。有时累的实在不行,坐在石头上就睡着了,类似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为了研制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复合肥,他吃住在生产企业,整整睡了三年沙发。在此期间,他儿子考上了新加坡某大学的研究生,要出国留学。而当时正是研发试验的关键时期,为了不耽误工作,儿子考试和办理出国手续,他都没有回去。他只是在儿子临行前回去和儿子吃了一顿饭。由于多年奔波于生产企业与农村田间地头,过度的劳累使他患上了多种疾病,医生多次劝他要注意休息,不能再过度劳累,否则随时都有患重病的危险,对此他总是一笑了之。
不为名利,默默奉献,是李巍身上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李巍的家境本来不很富裕,自己没有换上新房子,也没有买上汽车。但是,二十多年来,他却坚持免费为农民和生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从来不要任何报酬。许多与他合作的生产企业要给他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研发费或比例很高的股份,都被他拒绝了;许多农民兄弟为了感谢他,给他送钱送物,他一概谢绝。这些年和他合作的科技人员有很多,许多人在发表论文或申报成果上,要署上他的名字,他也一概谢绝。人们问他,你不要名利,要的是什么?他回答说:“我的追求就是要我的研发成果能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看到农民兄弟富起来了,我的努力能造福人民,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人们说李巍是一个奇人,也是一个怪人,更是一个牛人。说他奇,是因为他过去对农业一窍不通。却放弃了公务员的铁饭碗,不顾父母和家人的反对,只身一人跑到农村,凭借对“三农”的热爱,潜心研发出被称之为中国土壤界新创举的——精准改造土壤技术。说他怪,是在于他只求付出不求名利,不求回报,坚持十多年如一日默默地扎根农村,服务农民,本身并不富裕的他一直坚持免费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说他牛,是因为他创造了红阳猕猴桃亩产超过5000斤的奇迹并自主研发了四项土壤改良技术。这些评价,反映了李巍这个心系祖国大地、关注“三农”、一心报效祖国的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怀。李巍就是这样一个舍小家,顾大家,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科研人员,受到了广大农民、企业家和专家学者的极高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