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包装盒
▲猕猴桃花粉厂家
▲东红猕猴桃苗
▲红心猕猴桃采摘
▲阳光金果G3
▲红心猕猴桃采摘
“我们农民靠山吃山,靠土吃土,所以我就在想能不能把农民的土地变成钱。”在江西井冈山市大陇镇井水村,村民罗扬霞和他的丈夫陈赞华将农民的600亩荒废的土地变成了300万元的“金山”,带领25户名村民致富奔小康。
被誉为“水果皇后”的猕猴桃,早在1200年前唐代诗人岑参《太白东溪传张老舍即事,寄舍弟侄等》的诗中记载“中庭井阑上,一架猕猴桃”。那时的猕猴桃为野生植物,多为庭院观赏和药用。一直没有被人工驯化做为果树大面积栽培,直到20世纪才逐步推广至今不过百余年。
在井冈山黄洋界脚下的大陇镇井水村,海拔600-1300米之间之间的群山上,远远望去,沿着起伏的山峦猕猴桃长势喜人,三五成群的果农正在果园里打理猕猴桃,欢声笑语不断地从园子里传出…… 谁承想,几年之前这里极目望去尽是荒地荒坡,现如今摇身一变成了远近有名的百里猕猴桃产业带,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在藤蔓下面,每个枝头挂着几十个猕猴桃,这片猕猴桃成了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在井冈山黄洋界脚下的大陇镇井水村,海拔600-1300米之间之间的群山上,有一大片猕猴桃园,这片猕猴桃成了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未来网记者 何欣摄
2015年井水村成立了猕猴桃基地,主要以种植高山猕猴桃为主。从开始的试种到慢慢扩大规模,目前种植面积达600亩,预计今年年产值达300万,带动了25户村民致富,参与基地的村民年年都能拿到分红。
罗扬霞是这个基地的负责人,而他的丈夫陈赞华是这个村种植猕猴桃的第一人。
提及到为何会选择种植猕猴桃时,陈赞华告诉记者,由于井水村的山上有许多野生的猕猴桃,每次旅游旺季的时候,都会采摘一些拿到景区去卖。“当时我就想能不能自己也种植猕猴桃,如果卖得好,这样就有一大笔的收入。”陈赞华说。
2014年,陈赞华走遍了井水村附近的山村,尝试了不同品种的野生猕猴桃,自己挖野生猕猴桃的树苗,种植了十几颗猕猴桃树在不同海拔地区的山上。首先是原产区,这个地方有一个天然的条件就是土壤条件好,还有一个是光照充沛,然后是温差大,相对干旱的气候就很少有病虫滋生,它的品质应该是最好的,所以说这个地方是一个优生区。
2014年的井水村是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当陈赞华试种猕猴桃后,陈赞华就和罗扬霞商量是否可以大面积种植,然后带领村民一起致富。既能拿到流转土地的租金,又可以在基地务工领到工资,还跟随合作社的专业技术人员学习了不少科学种植猕猴桃的办法,农户们纷纷表示,“这种发展方式非常好”!
井冈山市大陇镇井水村村民罗扬霞和他的丈夫陈赞华,种植猕猴桃园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带领他们一起致富。
看到自己的丈夫一个人辛苦地种植猕猴桃,2015年罗扬霞辞掉了自己在宾馆经理的职位,回到家乡帮助丈夫一起种植猕猴桃。两个人决定扩大种植面积,从一开始种植的十几棵猕猴桃树变成300亩猕猴桃,眼看着这片猕猴桃园来年就可以丰收,然而2015年冬天的一场寒流,让罗扬霞夫妇损失了近300万元。
“我们这边的冬天天气比较冷,由于过冬的时候,我们没有做好防护措施,让猕猴桃树受冷,导致猕猴桃得了溃疡病。”罗扬霞告诉记者,到了春天的时候,去山上查看猕猴桃树时,发现猕猴桃树枝流出红色和白色的汁,叶子都枯萎了。原本绿意盎然的300亩的猕猴桃园只留下了枯黄的树叶和搭建猕猴桃园的白色柱子和铁丝。
据资料显示,猕猴桃溃疡病是一种低温、高湿性病害,容易在冷凉、湿润地区发生并造成大的危害。也是一种严重威胁猕猴桃生产的毁灭性细菌性病害,被列为全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该病不仅减低产量,而且导致果皮变厚,果味变酸,果实变小,果形不一,商品价值降低。
“当时看到自己种植的猕猴桃树都死掉了,感觉天都塌下来了,我丈夫还哭了好几次。”罗扬霞告诉记者,但是当时他们并没有放弃,从中吸取经验,认为不能自己“蛮干”,要找技术专家来指导。
“新建园要挖好排水沟,做好排水防涝;要多施有机肥,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要尽快把缺株补齐,做好修剪,让枝蔓尽快铺满棚架;要增强猕猴桃溃疡病的防病意识,以预防为主,做好工具消毒;配置好授粉树,以自然授粉为主、人工授粉为辅,阴雨天等不利自然授粉条件下要及时做好人工授粉……”在田间地头,蒲江红心猕猴桃基地专家技术人员就猕猴桃建园和授粉为果农传授了秘笈。
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市里的专家来到了罗扬霞的基地为他们做技术指导,而且罗扬霞还去四川、湖南等地考察、学习技术。
“亩产从以前的500斤到3000斤。”罗扬霞称从各地学习技术,如今采用改良过的技术,大大提高了产量。
在猕猴桃种植区,每隔几米有一个塑料瓶,塑料瓶被穿了几个小孔,陈赞华介绍,这是他们自创的除虫设备,塑料瓶里里面装满了糖水,虫子喜欢甜味,可以通过小孔钻进去,被糖水粘住就出不来了。
陈赞华说,靠这个技术,不需要打农药。
2016年,大陇镇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挖掘当地优势资源,发展地方特色产业。通过考察分析,井水村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和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种植猕猴桃,在大陇镇政府的支持下,井水村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罗杨霞带头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广泛吸纳贫困户加入。
“以前这里沿袭传统农业种植,产量低收入低,我想着带动大家一起致富。”罗扬霞说。
为了调动村民一起参与进来,罗扬霞采取了多种参与方式,“有能力的种植大户流转土地,扩大种植面积;无劳动能力的群众,以土地黄山入股,获得资源分红,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可以在基地务工,获得务工收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户变股东。”罗扬霞说。
罗扬霞还告诉记者井水村的猕猴桃之所以可以带领当地村民致富,是因为他们种植的猕猴桃比其他地区的成熟期晚,一般猕猴桃的成熟期是在8月份,但是井水村的猕猴桃的成熟期是在国庆节前后,而且是用当地的山泉水进行浇灌,口感会更加香甜。
今年农业局积极引导猕猴桃种植户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一科学引导果农选用或更换优质良种;二积极指导果农加强猕猴桃园日常管理,采用“健身栽培”措施;三在猕猴桃园内免费提供并安装杀虫灯(包括太阳能杀虫灯、频振式杀虫灯),安装防虫网,安插色板诱杀害虫;四在猕猴桃园内积极推广应用无人植保机等现代植保机械,并通过现有的“专业合作社”开展统防统治;五提倡使用生物防治病虫害;六加强了科学用药技术指导等。
“我们的现在种植了将近600亩的猕猴桃,今年还准备扩大种植面积100亩,如果按照一棵树产量200斤,一斤10元的价格来算,今年预计年产值300万元。”罗扬霞还告诉记者,已经有深圳的老板预订了1万斤。
目前,大陇镇积极促使大陇镇井水村猕猴桃基地和农村淘宝等电商平台合作,引导猕猴桃基地发展线上营销,为猕猴桃插上了致富的翅膀。下一步大陇镇力争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对猕猴桃进行精深加工,使之真正做大做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在浩如烟海的各种典籍中,独有这一首诗明确地记载了猕猴桃从野生到人工栽培的过程。因为主人绝不会因这儿长了一棵猕猴桃而把房子建在这儿。更何况猕猴桃的大小、位置和建房的地方也不会这样默契和巧合。在山里,野生猕猴桃比比皆是,移栽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因为这首诗,猕猴桃再也不是野生的自生自灭状态,它可以人工栽培了。 这是一首划时代的诗歌,一个猕猴桃发展史上的铁证!那么,这件事究竟发生在如今的什么地方呢?太白的东溪如今又在哪里?首先,百岁老人住在太白山东边的溪水旁,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太白主峰都在周至县境内。从“渭上秋雨过”这一句诗中,岑参很可能是从渭河而来,他来的时候正值秋雨刚过、秋高气爽之时,站在山外,太白顶峰显得高大而清晰——这在今天的视觉上仍是这样。太白山的东边是周至、户县,但站在户县地面上的看太白主峰,能看到的区域极其有限,更何况古代就有“从周至到户县,七十二道脚不干”的说法,所以,如果用太白东溪的地标去说户县,显然有点牵强附会了。而眉县在太白主峰的西面,自然不能算是东溪了。因此,这首诗记述的东溪只能是周至县了。 这是周至人的骄傲,是周至人在唐代就开始把猕猴桃引种栽培了。